欢迎访问榆林市体育局 2024年09月20日

榆林市体育局

YULIN CITY SPORTS BUREAU

榆林市“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6-05-04 15:26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414
【字体: 打印

 

 

榆林市“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陕西体育强市的重要阶段,为了规划部署好“十三五”期间各项体育改革和发展任务,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榆政发〔20152号和省体育局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体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省体育局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目标责任管理,夯实基层体育工作,全市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群众体育

1、全市共建成体育社团160个,全民健身活动387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4000体育人口达140万。

2、全市组织各类有规模的群众体育赛事1100次余次

3、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面开展,全市成立13个国民体质监测站,实际检测人数2.4万人次。

 ()、竞技体育

1、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奥运会银牌1枚;世界杯、世锦赛金牌2枚、铜牌1枚;全运会银牌1枚;全国比赛金牌3枚。在2014年省运会上,我市参加了全部18个大项的比赛,取得金牌188.5枚、银牌82枚、铜牌70枚,其中有6人次打破省记录、15人次达到国一级运动员标准。取得金牌总数全省第三、团体总分全省第四的优异成绩,赛会金牌首次破百,比上届省运会比赛金牌51枚多出了82枚金牌,创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总数全省第三和上届持平,团体总分全省第四比上届上升一个位次,圆满完成参赛任务。

2、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成绩优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市运动员景瑞雪在女子国际跤63公斤级比赛中取得银牌,创造了奥运会赛艇铜牌路华丽后我市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最好成绩。景瑞雪还在2011、2012年参加女子国际跤世界杯获得金牌和铜牌、2011年世界锦标赛上获得铜牌;李彩霞参加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上获得撑杆跳金牌,是继杨翠萍获得赛艇亚运会金牌后我市输送运动员获得第二枚亚运会金牌;峁香梅在女子举重世界青年锦标赛上获得金牌。在参加全国比赛方面,我市共有9人代表我省参加田径、赛艇、国际跤等项目取得前三名16个,其中获得金牌6枚。

3、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市体育运动学校自2005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届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1年女子链球项目被国家田管中心命名为“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013年田径竞走项目被国家田管中心命名为“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靖边县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田径耐力项目高原人才开发计划”靖边训练点。全市8所“三集中”少儿体校全部实现体教结合,向省级以上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178人。子洲、定边等县区优秀运动员安置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体育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产业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规模较小,项目发展不平衡,活力不足。但体育彩票发行较为突出,全市共设立494个电脑体育彩票投注站,2011年——2015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7.3亿元,为国家获取公益金约5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多出近3倍,超出十二五计划预定目标的2倍。

()基础设施

十二五期间,各县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高,相建成了定边的体育中心、子洲县体育中心、绥德县游泳馆、清涧县全民健身中心以及田径场。同时体育惠民工程有序实施,截止2015年末全市组织实施了村级农民体育配送工程1457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城市社区配送工程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95平方米。这些体育基础设施的建成满足了部分群众体育锻炼健身的需求。    

二、“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及规划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科学研判新形势,准确把握新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多规合一”为基础,以建设幸福榆林为核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积极深化体育改革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不断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活力,建设与宜居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强市。

 (一)、群众体育

1、群众体育工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以亲民、利民、便民为宗旨,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突出青少年体育、农村体育和城市体育,深入持久地开展青少年、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等健身活动,积极挖掘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大力创建全民健身“精品工程”,努力做到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制度化、多样化,以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占领城乡文体阵地。

2、十三五”期间,202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50%以上,城区达到60%以上。

3、以体育竞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市级重点打造红碱淖环湖自行车赛、白云山登高、蒙汉民族运动会、沙漠汽车拉力赛、沙漠铁人三项等品牌赛事。县区重点打造1-2个品牌赛事全市每年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次数达到220次以上,参加人数达到3万以上

    4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鼓励、引导社团组织健康发展,培育和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水平。每一社团组织每年至少举办2次群众体育活动。全市新发展各类体育社团30个,会员1500多名。体育类民办非企业组织30个

 5全面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站功能,提高检测人员业务水平2020年,全市有10万人口接受市民体质监测。

(二)、竞技体育

面向奥运会和全运会,继续坚持金牌战略和输送战略,根据省运会项目设置,调整优化项目布局,突出优势项目,发展一般项目,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坚持办好市运会,竞赛成绩逐年提高;认真备战,积极参加省运会,实现省十六运会金牌、团体总分双三目标;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影响力。

2、继续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十三五”期间,争取再创建1个国家单项奥林匹克基地、1个省队市办基地和1个省级单项奥林匹克基地。

3、重视输送工作。向省以上训练单位输送运动员达到150名,其中一级40名、二级80名、3人达国家健将。

4、大赛成绩有新的突破。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与国家队、省队沟通协调机制,给榆林籍运动员提供更多参赛机会,使大赛成绩有新的突破。

5、加强裁判员、教练员队伍建设。持续培养、发展、壮大裁判员、教练员队伍,坚持优胜劣汰。新发展等级裁判员一级50名、二级400名,县区重点发展三级裁判员。

6、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机制,推动阳光体育健康发展,提高全市青少年健康水平。

7、足球改革与发展。

   发展校园足球。完善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全市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20所的基础上,三年内达到80所,2025年,力争覆盖全市城区及一定规模乡镇学校。建成1-2个国家校园足球试点县区,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校园足球广泛开展。2020年前完成对全市100名校园足球专、兼职教师培训。

普及发展社会足球。加大体彩公益金支持力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部队和企业组建或联合组建足球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足球活动。注重从场地、时间、竞赛、教练指导等方面支持社会足球发展。市体育局每年至少举办1次社会足球比赛。  

(三)、体育产业

1、“十三五”期间,各类体育业人员达到5000人,体育经营性场所达到1000

2、到2020年,体育彩票销售网点计划达到600个,年销售总额达6亿元五年累计销售30亿元。

3、注重培育和引导体育竞赛和表演市场。每年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1-2次。

4、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加大体育改革力度,依托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做大体育消费蛋糕,建设空港区体育产业基地靖边横山航空训练基地毛乌素沙漠休闲基地红石峡冰雪运动基地。积极推广“运动处方”,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逐步实施医保卡用于体育健身消费。充分发挥民生工程效益,促进体育健身市场繁荣。充分发挥国办发201546号文件精神,鼓励引导生产经营体育用品企业做大做强,加强松散型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使人均体育消费明显提高,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0亿元,占全市GDP的0.5%。

(四)、场建设

  1、市区建成以“一轴、心、三带、六广场”为主线,以社区活动站点为基础,学校体育设施为补充,形成相互补充的健身网络体系。(一轴指的是:以河滨公园两岸为基础,建成具有健身步道、体育器材健身带、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五人或七人足球场、儿童健身区等多功能体育场地。能解决榆溪河两岸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心指的是:修建榆林市体育中心、榆林市综合运动中心、榆林市综合训练中心;三带指的是:依托东沙公园建成东沙体育示范带西沙以景观大道为基础建成西沙体育健身示范带新建南郊体育健身示范带;六广场指的是:城区各大广场包括世纪广场、凌霄广场、汽车北站广场、火车站广场、阳光广场、沙河口广场等。)

2、加快市体校、体传校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市体校教学、训练与办公和生活区分离,到2030年建成全市首个运动创伤服务科研所;县区体传校具备传统项目训练必要的场地设施条件。

3、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实现县级公共体育场地全覆盖。新建居民小区必须按照一定比例配建体育场地和设施,到2020年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各县区要建成“一场一馆”(包括标准足球场、400米塑胶跑道、不超过2000个座位单侧看台榆阳区建成冰上项目运动馆,同时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  

4、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协调教育部门陆续开放各学校操场,确保1000米范围内拥有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的居住区比例为100%。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满意率达100%

5、继续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笼式足球、篮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拆装式游泳池等体育项目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五)体育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

1、积极开展体育科运动营养和诚信体育理论的研究。争取久居亚高原运动损伤、久居亚高原运动营养等课题的研究纳入省级课题,同时完成市级课题2个。要有20篇以上体育论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2篇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到2030年,要有50篇体育论文在省级报刊上发表,10篇体育论文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

2、积极探索完善高水平体育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才的引进工作。“十三五”期间,引进高水平人才3-5名。有1-2名教练员进入市拔尖人才工程。

三、保障措施

一是以实现伟大中国梦统领体育事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陕西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加强沟通与协调,争取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把体育事业规划纳入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将体育事业发展全面融入榆林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为构建幸福榆林服务。

二是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开拓,主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从深化改革中寻求体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以政府为主导,谋求利益均衡,强化法律法规、兼顾公民体育权益,与时俱进,政管分离,高效运转,保障目标、科学合理的现代举国体制。

三是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成立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督促各级政府加大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把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市政总体规划对接,通过规划项目落实资金,把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全市各县(区)财政投入体育事业经费人均不低于5元。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将逐年增加。同时,创新机制,争取民间资本、银行资本投入体育消费市场,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无尽的能源。

四是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市体育局各直属单位和各县区体育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制定专项事业发展规划。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结合年度体育工作,逐年逐项分解目标,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对规划落实情况特别是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五是加强对各县区体育工作的领导。县区体育工作部门是全市体育工作的基础,承载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体育活动需求和发现、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通过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强化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基层体育部门的作用。

六是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和交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坚持政务公开,建设市政府部门一流网站和基层信息网络,加强体育宣传报道工作和外地市的交流,动员全市人民关心体育,了解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我市体育事业的新跨越。

全市体育系统要紧紧抓住全市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觉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担当、适应新常态,努力开创“十三五”全市体育工作新局面,早日实现陕西体育强市的奋斗目标!

                   

                           榆林市体育局

                             201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