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 〔2015〕2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举措,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强化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产业门类。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
——产业环境明显优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体育设施使用率大幅提高;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增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500万人,体育公共服务覆盖全民。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政府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举办各类赛事活动提供服务。支持和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各级体育行业协会与本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完善职业体育政策措施,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职业联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省体育局和省体育产业集团探索资源整合先行试点,建立各类职业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全国性职业体育联赛。
积极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专业化运营公司,引入专业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维护人才,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统筹考虑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培育产业主体。
扩大社会力量参与。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体育场馆等行业健康发展。
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鼓励其他主体以土地、房产等资产出资,参与体育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经济圈、朱雀体育产业园区、蒲城航空体育产业园区、杨凌水上运动体育产业园区等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来陕设立研发、生产、配送中心,扶持本土体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在本行政区商业中心和工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体育产业中心。
组建体育产业发展联盟。以省体育产业集团为龙头,聚集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组建陕西体育产业发展联盟,加强产业研究,共同开发市场,提升创新力。
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良好机遇和我省在会展、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条件,策划主办体育贸易博览会、体育用品推介会、体育旅游发展会等系列展会。
(三)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城市体育产业,构筑以西安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两翼,各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支持关中、陕南、陕北地区根据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
改善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品牌赛事、示范场馆和健身俱乐部。构建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体育用品制造业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抓好潜力产业。加快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网球等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制定足球项目长期发展规划,打造一支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中超(中甲)球队,激发足球消费潜力。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依托,建立扎实稳定的足球人才遴选和培养体系,加强俱乐部梯队与校园足球联赛的互动。全面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和志丹等足球之乡建立区域校园足球联赛试点。整合赛事资源,建立全省性业余足球联赛,推动各类民间业余足球赛事良性发展。
(四)积极推进产业融合。
拓展产业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健康、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
注重康体结合。积极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和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我省医疗资源优势,支持省内医学院校加强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开展相关执业活动。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支持发展体育旅游业。充分挖掘我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利用我省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开展环陕西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拉力赛。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一系列群众参与程度高,具备推广价值的特色户外体育旅游活动。陕北地区开展滑沙、滑雪、滑草、秧歌、腰鼓等项目;关中、陕南地区依托渭河和秦岭山水开展群众性骑行、登山、攀岩等户外体育项目;陕南地区还可借助汉江和秦巴山脉,开展水上运动项目,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服务设施。
大力发展体育衍生产品。鼓励文化创意、文体企业、大专院校结合重大赛事、体育活动、知名运动员等品牌开发体育衍生产品和体育服务。
(五)增加市场供给。
完善体育设施。各地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体育设施,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渭河沿岸各市(区)要加快推进渭河健身长廊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对旧厂房、仓库进行改造,建设体育设施。体育、教育部门要统筹资源,兼顾校园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需求,进一步加大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确保校园球场县域全覆盖,同时每个县可依托中、小学校建设一批功能实用、规模适度的体育场,其中至少建设一个标准化体育场。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城市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登山、武术、羽毛球、乒乓球、自行车、水上运动、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健身项目。
丰富赛事活动。积极申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以赛事活动拉动体育消费。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繁荣我省商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继续支持举办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环中国自行车赛、汉江龙舟赛、太白山登山节等品牌体育赛事。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举办丝绸之路汽车拉力赛等活动,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体育赛事交流活动。
(六)创造良好的健身环境。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以申办全国运动会为契机,加大体育文化景观环境建设,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知识,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育群